查看原文
其他

总书记发出“动员令”,创新决定未来

经济日报 2018-07-29

“中国要强盛、要复兴,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,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。”


“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。”


5月28日,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,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,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,对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了重点部署、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

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的“动员令”。


5月28日,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。



以科技创新助推民族伟大复兴梦

——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

 

本报评论员

 

“中国要强盛、要复兴,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,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。”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,再次把科技创新摆在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,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奋斗目标,吹响了以科技强国梦助推民族复兴梦的时代号角。

 

纵观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,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推手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,在古代就创造了以“四大发明”为代表的科技成果,领先于世界;近代以后,由于各种原因,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,付出了“落后挨打”的惨痛代价。科技兴则民族兴,科技强则国家强,这是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。从40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”的重要论断,到两年前的“科技三会”作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全面部署……都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时刻。

 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有力杠杆;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离不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助推。科技,是“国家赖之以强、企业赖之以赢、人民生活赖之以好”的核心要素,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,就牵牢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“牛鼻子”。在我国科技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,必须进一步夯实科技基础,准确判断突破方向,在重点领域实现赶超;强化战略导向,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;加强科技供给,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,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。

 

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,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,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。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,明确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;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,把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;要着力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,提升各类主体的创新专注力。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,只有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、持续发力,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。

 

当前,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。我国科技界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质量和水平,关系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,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,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。形势逼人,挑战逼人,使命逼人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把握大势、抢占先机,直面问题、迎难而上,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科技创新。两院院士要继续发挥我国科技发展中坚力量的重要作用,弘扬光荣传统,勇攀科技高峰,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。


 

 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

——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

 

本报评论员

 

创新决定未来,改革关乎国运。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,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提升创新体系效能,着力激发创新活力”“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,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,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”。讲话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改革发力重点,必将为集聚天下英才、广纳众智众力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新的强大动力。

 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,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加速跨越、成就斐然,实现了历史性、整体性、格局性重大变化。“中国天眼”落成启用、“慧眼”卫星漫步太空、“神舟飞船”遨游星际、国产航母下水试航……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,一些前沿技术进入“并行”“领跑”阶段,我国科技实力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、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。但也必须看到,与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局面相比,现行相关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,主要是“项目多、帽子多、牌子多”、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,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”、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不合理,等等。

 

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必须抓住问题要害,敢于涉险滩、闯难关,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,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。

 

要打破院内院外的“围墙”,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,都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,各类主体的定位和使命应当是不同的,没有哪一类主体能够“包打天下”。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,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,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,统筹各类创新资源,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融合、握指成拳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进行精准评价、精准激励,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创新潜能。

 

要直击制约人才发展的“难点”,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。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。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,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。创新人才评价机制,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;完善科技奖励制度,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;改变片面将论文、专利、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,不让繁文缛节捆住科学家的手脚……这些改革举措便是瞄准“人”这个关键因素,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。当放开手脚的人才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时,当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、成为人们尊崇向往的职业时,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也就有了更厚重的人才积累。

 

改革不停歇,创新不止步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这是改革创新大显身手的时代。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,不断全面深化改革,激发创新效能创造活力,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。



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

——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


本报评论员

 

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,贡献中国智慧,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;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,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,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。这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作出的重要论断,不仅为中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,也将对全球科技进步产生深远影响。

 

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,以及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,世界正在更加紧密地成为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,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,科技创新全球化态势不断加强,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、加强国际合作。中国是开放合作的受益者,更是开放合作的大力推动者。近年来,中国形成了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,科技创新水平不断跃上新高度。

 

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,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、时代性的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,面对事关人类发展前景的共同挑战,中国尤需进一步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未来,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,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模式、新途径、新机制。

 

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未来,首先要充分把握科技发展大势,从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脉络出发,准确地判断最新趋向,全面地分析自身优劣,找准今后努力的方向。第二要整合科技发展资源,充分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用好包括技术、人才、资金在内的“硬”资源和包括管理制度、体制机制在内的“软”资源,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,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通。第三要科学规划科技发展战略,既立足本国,着力解决国内发展面临的问题,又面向全球,力求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上取得突破,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在更多领域实现“领跑”。与此同时,还要研究、掌握、运用国际规则,提升在制定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,增加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只有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未来,将科技创新放到全球环境下开展,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。自主创新不是单打独斗,不能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,而是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,掌握“新”与“旧”的标准,凝聚创新的目标与动力。事实证明,一个国家对外交往越活跃,对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、配置、共享能力就越强,创新水平就越高,高水平的创新又会推动高水平的开放,这样的良性循环将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越走越踏实。

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


28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,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。

 

科技部部长王志刚:通过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,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,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、科技管理规律、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,抓重大、抓尖端、抓基础,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。

 

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:我们必须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,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。

 

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: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,科技创新将承担前所未有、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。

 

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院士:要以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,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,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。

 

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:我们要集合精锐力量,做出战略性安排,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,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,创造更多竞争优势。

 

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:我们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,又要有团结精神,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,在前瞻性、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。

 

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:必须要让科技人员沉下心来,认真地做研究。科技体制改革还是要围绕人来改,怎么样能够让科技人员有积极性,即使是“苦行僧”一样的状态,也能讲到科技就兴奋。

 
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: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、研发投入、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,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、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。

 

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: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,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,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。

 

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: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实际是国家发展的主动权。面对机遇和挑战,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,以“鼎新”带动“革故”,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、经济强、国家强的通道。

 

安徽良金高效农业研究院院长杨良金:在广大农村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,最紧迫的就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、应用两翼齐飞,用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。


国之重器 大国底气


首艘国产航母下水、

光量子计算机问世、

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试飞……

党的十八大以来,

一件件大国重器的成功研制,

撑起了中华民族

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脊梁!



其他人都在看

☞大有深意!我国主动扩大进口一举多得

☞40年来这个行业增长了700多倍,一定有你的贡献……

☞“三高”后遗症凸显!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须严格监管

☞在今天,放下吞云吐雾的“享受”吧!



新媒体编辑 /王琳

来源 /  经济日报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